金秋时节,在桂花镇马茨易地搬迁安置点,一幅和谐美丽的新农村画卷映入眼帘:蓝天白云下,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绿树成荫,一座座农家庭院错落有致,一树树金银花绚烂绽放……日新月异的乡村面貌,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,无不昭示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与活力。马茨安置点共搬迁安置44户154人,其中建档立卡户41户143人,随迁3户11人。自搬迁以来,桂花镇在抓好巩固拓展搬迁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,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安置区治理和乡村振兴全过程,以打造“特色村寨、生态之村”的目标,以民族团结为抓手,用心用情用力持续勾勒易地搬迁后续发展乡村振兴新图景,确保搬迁群众“留得住、可发展、能致富”。
一、做法成效
(一)党建引领强组织,群众共建“新家园”。一是树立搬迁“主心骨”,秉持“群众搬到哪,党的组织就建到哪”的原则,扎实推进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工作,覆盖党员15名、群众139名,着力构建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,群团组织、经济组织、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组织体系。二是配好各类组织带头人,强化安置点管理队伍建设。组建志愿服务队1支,组织5名党员干部与集中安置点44户搬迁群众“结亲”,开展志愿服务10场次,解决困难问题20个,做到搬迁群众问题难题有支部管,有服务队伍解决,最大程度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,促进安置点后续发展可持续。
(二)三治融合促治理,办好群众“贴心事”。一是做好搬迁群众服务工作,把党组织建设在网格上。推进“安置点所属党总支-党支部-党员中心户-普通户”四级网格化管理,精准化分为4个基础网格,配备网格长、先锋员、治安员、保洁员,建立就学就业台账、矛盾调处台账、残疾人服务台账及群众需求清单、网格服务清单,结合防返贫监测常态化开展“网格有我、温暖你我”服务活动,让群众在热情服务和自我管理中打开心结,1名小组长获评“群众贴心人”受到县委表彰。二是以小板凳、小段子、小专题、小讲坛、小故事“五小”形式,对安置点党员开展全覆盖教育培训。利用微信公众号、微信群等载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,扎实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普法专项行动,健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排查机制,推行矛盾纠纷邻里亲情调、村规民约调、支部说事调、司法权威调“四调”工作法,做到矛盾纠纷100%在安置点排查化解。今年以来,5名网格长和网格员共办结民生事项8件,调处矛盾纠纷3起。三是主动创新方式方法,开设“以表现换积分、以积分换收益”的“红色超市”,鼓励搬迁群众积极参与安置点日常管理。
(三)培植产业稳增收,群众过上“新生活”。一是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上,村党总支先试先行,充分利用村集体“产业示范园”,发展山药、百合、七月菊、荷兰豆、天门冬、金银花、生态土鸡等,从而带动全村产业发展壮大,促农增收。采取“党总支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运作模式,引进七月菊示范种植,通过连续三年的发展,七月菊变成了增收致富的“黄金花”,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9.21万元。二是依托原马茨小组(村委会)旧址,盘活土地资源,通过村“两委”带头种植、扶持培育种植大户率先种植等方式先试先行种植金银花100亩,打造中药材种植产业示范基地,示范带动全村222户种植金银花541亩,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、增强了群众致富信心。三是加强就业扶持,每年开展科学种植养殖、产业中耕管理、民族刺绣等实用技术培训,开展彝绣培训16场250人次,现有绣娘45人,着力打牢群众增收致富基础,组织安置点党员干部对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开展“一对一”结对帮扶,通过送出家门、送上车门、送进厂门的“三门”服务方式,输出就业15人,实现转移就业34人,就近务工30人,户均一人稳就业,年增收115万元以上,实现“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。
(四)民族团结创示范,群众抱成“石榴籽”。一是完成了群众住房、畜圈、道路、给排水、灯光篮球场、文化活动室、绿化、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,安装48盏路灯,栽植260棵绿化树,种植草皮400平方米,硬化广场2000平方米,外立面彩绘460平方米,新建戏台一座,建设民族特色寨门一道,努力将村庄规划建设成为居住集中、建设有序、设施齐全、特色突出的新型特色村寨,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,进一步强化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协同发展、共同进步的理念,提升群众“幸福指数”。二是规划村寨活动广场1个、乡村大舞台1个、文化活动室1栋、篮球场1块,利用国家法定节假日、彝族火把节等少数民族节日组织村民打跳、唱酒歌、民族服饰展演、文艺汇演、体育赛事等活动,大力挖掘和培养民族民间艺术人才,保护和传承彝绣、祝酒歌等民族瑰宝,促进民族文化融合,保护彝绣传统文化传承。三是实施“文化墙”工程,凸显民族文化特色,展示彝族文化风情,丰富道德文化宣传载体,培促进民族文化知识宣传,增进少数民族群众感情,弘扬民族团结精神。四是培育文明新风尚,深入开展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“八大行动”,引导村民改陋习,讲文明,讲卫生,开展“勤劳致富光荣户”“脱贫光荣户”“敬老爱老孝星”等评选活动 期,积极建立道德诚信、脱贫致富的“红黑榜”“善行义举榜”和“乡贤榜”,深入挖掘先进典型人物 名。2019年马茨村被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;2020年马茨村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;2022年马茨村被州级命名为“美丽宜居示范村”、“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区)”等荣誉称号。
二、经验启示
(一)要坚持组织为本,筑牢战斗堡垒。要及时调整优化村组干部队伍,促进村“两委”班子年龄结构优化、学历结构双提升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让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后续扶持工作赋能加力,将威信高、能力强、有责任心的致富带头人充实到村“两委”班子,夯实后续扶持建设工作的组织基础,推动乡村振兴。
(二)要坚持产业为先,厚植发展基础。党组织强不强,易地搬迁后续发展工作做得好不好,关键要看群众钱袋子“鼓”不“鼓”。要聚焦打通搬迁群众“产业抱团”和“精准就业”两条增收渠道,采取“挂钩帮扶单位+党组织+企业+合作社+搬迁户”+“运营公司”的“5+1”运行模式,让山区群众在绿水青山间增收致富,在继续发展壮大核桃等林果产业的同时,引导易地搬迁群众用勤劳创造幸福,因地制宜带领群众发展新产业。
(三)要坚持团结为要,促进共同繁荣。一个集中安置点就是一个“生活圈”,“幸福是奋斗出来的,美好生活是通过勤劳努力获得的”,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,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,形成党员干部自发带头,群众互帮互助,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良好局面,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,切实增强民族群众幸福感、获得感。